形态描述
鉴别特征 有颊窝,头背都是小鳞片;鼻鳞与第一枚上唇鳞完全分开;背鳞中段21行;背面黑黄间杂,正背有一行镶黑边的深棕色或深红色斑块。
描述依据标本 河南伏牛山、嵩县、灵宝、卢氏、新乡2雄3雌,湖北利川11雄14雌,湖南1雄,甘肃文县3雌、天水5雄3雌、徽县9雄9雌,四川各地24雄21雌,贵州印江、威宁2雄2雌,云南丽江、景东、贡山7雄4雌,陕西宁陕2雄9雌,西藏察隅、波密6雄1雌,共69雄69雌,计138号标本。
形态描述 头较窄长,三角形,吻棱明显。最大全长雄性(945+213)mm(云南贡山),雌性(818+170)mm(云南贡山)。
背面黑黄间杂,系由于每一背鳞具有比例不一的黑黄两种颜色构成;黄色在有的标
本近于草黄色,有的类似菜花黄色,故称“菜花蛇”。从整体看,有的标本黑色较少,整体趋近于草黄色;有的黑色较浓,整体偏黑而杂以菜花黄。大多数标本的正背尚有一行镶黑边的深棕色或深红色斑块,每一斑块约占数枚到十余枚背鳞。腹面黑褐色或黑黄间杂。头背黑色可见黄色圈纹,吻棱经眼斜向口角以下的头侧黄色,眼后有一粗黑线纹;头腹黄色,杂以黑斑。
鼻间鳞较大,左右鼻间鳞相介1或2枚小鳞,少数为3枚;眶上鳞是头背最大鳞片,
其宽度约为左右眶上鳞间距的1/2或1/2以上,其间一横排有小鳞5—11枚;鼻鳞较大,
局部分裂,鼻孔略近圆形,位于鼻鳞中央略偏后,开口朝向后外方;颊鳞1—5枚,其中介于鼻鳞与眶前鳞之间的一枚上颊鳞最大,后者在个别标本为2枚;眼大小适中,瞳孔直立椭圆形;眶前端接窝下鳞或与之相介1枚小鳞。上唇鳞6—9,第1枚略呈三角形,与鼻鳞完全分开;第2枚甚高,构成颊窝前鳞;第3枚最大与第4枚共同位于眼正下方,后者与眶下鳞相切或隔1枚小鳞,其后的上唇鳞较低。下唇鳞8—14(9—12居多),第1对在颏鳞之后相切,前3或2对切颔片。背鳞在颈部21或23行,少数22, 24或25行,中段21行,个别为19行,肛前17行,少数15行,中段除两侧最外1—行平滑外,其余均具棱;腹鳞雄性156—191,雌性163—194;肛鳞完整;尾下鳞雄性51—80对,雌性44—70对,少数标本的个别尾下鳞成单。
上颌骨具管牙,有颊窝。毒蛇。
Pope(1935: 409)记述了湖北宜昌xanthomelas 1号全模标本的半阴茎形态。
文献记载:甘肃28雄腹鳞175—193,尾下鳞57—80对;12雌腹鳞172—190,尾下鳞60—74对(冯孝义,1991)。贵州2雄腹鳞162,183,尾下鳞52,70对;3雌腹鳞181—182 ,尾下鳞60—65对(伍律等,1985)。杨大同等(1978)记云南高黎贡山6号标本腹鳞181—192,尾下鳞63—74对。Pope(1935)记云南东川3雄1雌腹鳞164—170,尾下鳞44—54对;四川雅安、峨眉山、瓦山及宜宾5雄4雌腹鳞172—184,尾下鳞58—69对。
描述依据标本 河南伏牛山、嵩县、灵宝、卢氏、新乡2雄3雌,湖北利川11雄14雌,湖南1雄,甘肃文县3雌、天水5雄3雌、徽县9雄9雌,四川各地24雄21雌,贵州印江、威宁2雄2雌,云南丽江、景东、贡山7雄4雌,陕西宁陕2雄9雌,西藏察隅、波密6雄1雌,共69雄69雌,计138号标本。
形态描述 头较窄长,三角形,吻棱明显。最大全长雄性(945+213)mm(云南贡山),雌性(818+170)mm(云南贡山)。
背面黑黄间杂,系由于每一背鳞具有比例不一的黑黄两种颜色构成;黄色在有的标
本近于草黄色,有的类似菜花黄色,故称“菜花蛇”。从整体看,有的标本黑色较少,整体趋近于草黄色;有的黑色较浓,整体偏黑而杂以菜花黄。大多数标本的正背尚有一行镶黑边的深棕色或深红色斑块,每一斑块约占数枚到十余枚背鳞。腹面黑褐色或黑黄间杂。头背黑色可见黄色圈纹,吻棱经眼斜向口角以下的头侧黄色,眼后有一粗黑线纹;头腹黄色,杂以黑斑。
鼻间鳞较大,左右鼻间鳞相介1或2枚小鳞,少数为3枚;眶上鳞是头背最大鳞片,
其宽度约为左右眶上鳞间距的1/2或1/2以上,其间一横排有小鳞5—11枚;鼻鳞较大,
局部分裂,鼻孔略近圆形,位于鼻鳞中央略偏后,开口朝向后外方;颊鳞1—5枚,其中介于鼻鳞与眶前鳞之间的一枚上颊鳞最大,后者在个别标本为2枚;眼大小适中,瞳孔直立椭圆形;眶前端接窝下鳞或与之相介1枚小鳞。上唇鳞6—9,第1枚略呈三角形,与鼻鳞完全分开;第2枚甚高,构成颊窝前鳞;第3枚最大与第4枚共同位于眼正下方,后者与眶下鳞相切或隔1枚小鳞,其后的上唇鳞较低。下唇鳞8—14(9—12居多),第1对在颏鳞之后相切,前3或2对切颔片。背鳞在颈部21或23行,少数22, 24或25行,中段21行,个别为19行,肛前17行,少数15行,中段除两侧最外1—行平滑外,其余均具棱;腹鳞雄性156—191,雌性163—194;肛鳞完整;尾下鳞雄性51—80对,雌性44—70对,少数标本的个别尾下鳞成单。
上颌骨具管牙,有颊窝。毒蛇。
Pope(1935: 409)记述了湖北宜昌xanthomelas 1号全模标本的半阴茎形态。
文献记载:甘肃28雄腹鳞175—193,尾下鳞57—80对;12雌腹鳞172—190,尾下鳞60—74对(冯孝义,1991)。贵州2雄腹鳞162,183,尾下鳞52,70对;3雌腹鳞181—182 ,尾下鳞60—65对(伍律等,1985)。杨大同等(1978)记云南高黎贡山6号标本腹鳞181—192,尾下鳞63—74对。Pope(1935)记云南东川3雄1雌腹鳞164—170,尾下鳞44—54对;四川雅安、峨眉山、瓦山及宜宾5雄4雌腹鳞172—184,尾下鳞58—69对。
大小
最大全长雄性(945+213)mm(云南贡山),雌性(818+170)mm(云南贡山)。
生物学
生活于海拔较高的山区或高原,常栖于荒草坪、耕地内、路边草丛中、
乱石堆中或灌木下,亦见于溪沟附近草丛中或干树枝上。白天常有发现,但主要于晚上
活动捕食。剖胃检查,胃内容物有鸟(湖北利川)、鼠(云南景东)及食虫目动物(湖北
利川)。冯孝义(1991:275)记其“捕食山溪鲵、林蛙、鼠类及昆虫。”卵胎生。在甘肃
武山7—8月产4—7仔(常麟定,1960)。冯孝义(1991:275)记甘肃标本怀卵数5—8
枚,最多者达17枚。解剖湖北利川7月1日采到的雌蛇怀卵6枚,最大一枚卵径35mm
×22mm,胚胎尚小。解剖6月22日采自云南景东的雌蛇怀卵10枚,卵径29mm × 17mm,
已有成形的胚胎。刘承钊(1940)对菜花原矛头蝮的生活史有详尽的研究。他曾于1939
年7月29日到8月15日在距原西康省沐平(现四川省宝兴县)40英里的土巴沟海拔6500 ft (≈2000m)及其附近3英里的中冈(Chun Kang)采到28条(2雄26雌)菜花原矛头蝮。据他观察,此蛇系高山类型,多发现于山麓石堆中,有时亦可见其横卧路上,早晚翻动石堆常可获得此蛇。如遇雨后晴天,上午10点至下午4点常可见其在草地间巨石上曝晒太阳。一般而言,如天气潮湿常外出曝晒太阳,如天气干燥则躲于石隙间。8月1日采到的一条蛇胃内有一条体型较大的黑脊蛇。根据解剖及室内饲养观察,7—9月是此蛇的繁殖季节,怀卵数5—7枚,怀卵多少与母蛇大小有关。测量成体与初生仔蛇各10条,成体头体长645—698(平均671.9)mm,尾长122—147(平均137.4)mm;初生仔蛇头体长200—235(平均219.4)mm,尾长40—50(平均44.5)mm。初生仔蛇具强壮而尖锐的卵齿,卵齿基部中空,尖端扁平为实心,借“肌肉”固着于前颌骨中央腹面,卵齿略弯向背面以便于自吻部缺凹处外伸,以手磨擦初生仔蛇的吻端可以察知卵齿的存在。据刘承钊的记载:“出生时,仔蛇以吻端绷拉磨擦包被自己的胎膜,故卵齿仍具有穿破胎膜使自己从膜中释出的功能。”脐孔位置因个体而异,位肛前第12—16腹鳞处。初生仔蛇的体色与成体不同。
垂直分布:各地报道差别较大,一般都在1500m以上,最高记录为3160m(四川昭觉七星坝),唯冯孝义(1981)记甘肃标本为620—1500m。
乱石堆中或灌木下,亦见于溪沟附近草丛中或干树枝上。白天常有发现,但主要于晚上
活动捕食。剖胃检查,胃内容物有鸟(湖北利川)、鼠(云南景东)及食虫目动物(湖北
利川)。冯孝义(1991:275)记其“捕食山溪鲵、林蛙、鼠类及昆虫。”卵胎生。在甘肃
武山7—8月产4—7仔(常麟定,1960)。冯孝义(1991:275)记甘肃标本怀卵数5—8
枚,最多者达17枚。解剖湖北利川7月1日采到的雌蛇怀卵6枚,最大一枚卵径35mm
×22mm,胚胎尚小。解剖6月22日采自云南景东的雌蛇怀卵10枚,卵径29mm × 17mm,
已有成形的胚胎。刘承钊(1940)对菜花原矛头蝮的生活史有详尽的研究。他曾于1939
年7月29日到8月15日在距原西康省沐平(现四川省宝兴县)40英里的土巴沟海拔6500 ft (≈2000m)及其附近3英里的中冈(Chun Kang)采到28条(2雄26雌)菜花原矛头蝮。据他观察,此蛇系高山类型,多发现于山麓石堆中,有时亦可见其横卧路上,早晚翻动石堆常可获得此蛇。如遇雨后晴天,上午10点至下午4点常可见其在草地间巨石上曝晒太阳。一般而言,如天气潮湿常外出曝晒太阳,如天气干燥则躲于石隙间。8月1日采到的一条蛇胃内有一条体型较大的黑脊蛇。根据解剖及室内饲养观察,7—9月是此蛇的繁殖季节,怀卵数5—7枚,怀卵多少与母蛇大小有关。测量成体与初生仔蛇各10条,成体头体长645—698(平均671.9)mm,尾长122—147(平均137.4)mm;初生仔蛇头体长200—235(平均219.4)mm,尾长40—50(平均44.5)mm。初生仔蛇具强壮而尖锐的卵齿,卵齿基部中空,尖端扁平为实心,借“肌肉”固着于前颌骨中央腹面,卵齿略弯向背面以便于自吻部缺凹处外伸,以手磨擦初生仔蛇的吻端可以察知卵齿的存在。据刘承钊的记载:“出生时,仔蛇以吻端绷拉磨擦包被自己的胎膜,故卵齿仍具有穿破胎膜使自己从膜中释出的功能。”脐孔位置因个体而异,位肛前第12—16腹鳞处。初生仔蛇的体色与成体不同。
垂直分布:各地报道差别较大,一般都在1500m以上,最高记录为3160m(四川昭觉七星坝),唯冯孝义(1981)记甘肃标本为620—1500m。
生境信息
生活于海拔较高的山区或高原,常栖于荒草坪、耕地内、路边草丛中、
乱石堆中或灌木下,亦见于溪沟附近草丛中或干树枝上。白天常有发现,但主要于晚上
活动捕食。剖胃检查,胃内容物有鸟(湖北利川)、鼠(云南景东)及食虫目动物(湖北
利川)。冯孝义(1991:275)记其“捕食山溪鲵、林蛙、鼠类及昆虫。”卵胎生。在甘肃
武山7—8月产4—7仔(常麟定,1960)。冯孝义(1991:275)记甘肃标本怀卵数5—8
枚,最多者达17枚。解剖湖北利川7月1日采到的雌蛇怀卵6枚,最大一枚卵径35mm
×22mm,胚胎尚小。解剖6月22日采自云南景东的雌蛇怀卵10枚,卵径29mm × 17mm,
已有成形的胚胎。刘承钊(1940)对菜花原矛头蝮的生活史有详尽的研究。他曾于1939
年7月29日到8月15日在距原西康省沐平(现四川省宝兴县)40英里的土巴沟海拔6500 ft (≈2000m)及其附近3英里的中冈(Chun Kang)采到28条(2雄26雌)菜花原矛头蝮。据他观察,此蛇系高山类型,多发现于山麓石堆中,有时亦可见其横卧路上,早晚翻动石堆常可获得此蛇。如遇雨后晴天,上午10点至下午4点常可见其在草地间巨石上曝晒太阳。一般而言,如天气潮湿常外出曝晒太阳,如天气干燥则躲于石隙间。8月1日采到的一条蛇胃内有一条体型较大的黑脊蛇。根据解剖及室内饲养观察,7—9月是此蛇的繁殖季节,怀卵数5—7枚,怀卵多少与母蛇大小有关。测量成体与初生仔蛇各10条,成体头体长645—698(平均671.9)mm,尾长122—147(平均137.4)mm;初生仔蛇头体长200—235(平均219.4)mm,尾长40—50(平均44.5)mm。初生仔蛇具强壮而尖锐的卵齿,卵齿基部中空,尖端扁平为实心,借“肌肉”固着于前颌骨中央腹面,卵齿略弯向背面以便于自吻部缺凹处外伸,以手磨擦初生仔蛇的吻端可以察知卵齿的存在。据刘承钊的记载:“出生时,仔蛇以吻端绷拉磨擦包被自己的胎膜,故卵齿仍具有穿破胎膜使自己从膜中释出的功能。”脐孔位置因个体而异,位肛前第12—16腹鳞处。初生仔蛇的体色与成体不同。
乱石堆中或灌木下,亦见于溪沟附近草丛中或干树枝上。白天常有发现,但主要于晚上
活动捕食。剖胃检查,胃内容物有鸟(湖北利川)、鼠(云南景东)及食虫目动物(湖北
利川)。冯孝义(1991:275)记其“捕食山溪鲵、林蛙、鼠类及昆虫。”卵胎生。在甘肃
武山7—8月产4—7仔(常麟定,1960)。冯孝义(1991:275)记甘肃标本怀卵数5—8
枚,最多者达17枚。解剖湖北利川7月1日采到的雌蛇怀卵6枚,最大一枚卵径35mm
×22mm,胚胎尚小。解剖6月22日采自云南景东的雌蛇怀卵10枚,卵径29mm × 17mm,
已有成形的胚胎。刘承钊(1940)对菜花原矛头蝮的生活史有详尽的研究。他曾于1939
年7月29日到8月15日在距原西康省沐平(现四川省宝兴县)40英里的土巴沟海拔6500 ft (≈2000m)及其附近3英里的中冈(Chun Kang)采到28条(2雄26雌)菜花原矛头蝮。据他观察,此蛇系高山类型,多发现于山麓石堆中,有时亦可见其横卧路上,早晚翻动石堆常可获得此蛇。如遇雨后晴天,上午10点至下午4点常可见其在草地间巨石上曝晒太阳。一般而言,如天气潮湿常外出曝晒太阳,如天气干燥则躲于石隙间。8月1日采到的一条蛇胃内有一条体型较大的黑脊蛇。根据解剖及室内饲养观察,7—9月是此蛇的繁殖季节,怀卵数5—7枚,怀卵多少与母蛇大小有关。测量成体与初生仔蛇各10条,成体头体长645—698(平均671.9)mm,尾长122—147(平均137.4)mm;初生仔蛇头体长200—235(平均219.4)mm,尾长40—50(平均44.5)mm。初生仔蛇具强壮而尖锐的卵齿,卵齿基部中空,尖端扁平为实心,借“肌肉”固着于前颌骨中央腹面,卵齿略弯向背面以便于自吻部缺凹处外伸,以手磨擦初生仔蛇的吻端可以察知卵齿的存在。据刘承钊的记载:“出生时,仔蛇以吻端绷拉磨擦包被自己的胎膜,故卵齿仍具有穿破胎膜使自己从膜中释出的功能。”脐孔位置因个体而异,位肛前第12—16腹鳞处。初生仔蛇的体色与成体不同。
海拔范围
垂直分布:各地报道差别较大,一般都在1500m以上,最高记录为3160m(四川昭觉七星坝),唯冯孝义(1981)记甘肃标本为620—1500m。
国外分布
国外分布于越南北部,缅甸北纬22°以北,印度(阿萨姆)。
国内分布
山西(永济中条山)、河南(嵩县、卢氏、灵宝、新乡。伏牛山区及南坡丘陵地,周家兴、单元勋,1961)、湖北(宜昌、利川)、广西(资源)、四川(峨眉、洪雅、乐山、雅安、宜宾、南川、天全、庐定、西昌、乡城、康定、会理、昭觉、盐边、米易、宝兴、彭县、汶川、松潘、万源、南江、城口、越西)、贵州(印江、威宁)、云南(昆明、东川、大理、腾冲、景东、贡山、庐水、新平、双柏)、西藏(察隅、波密野贡)、陕西(太白、华阴、商南、佛坪、宁陕、平利)、甘肃(文县、武都、康县、徽县、天水、武山、华亭)。
经济意义
菜花原矛头蝮栖息于海拔较高的山区或高原,该处人烟稀少,故对人的 益害关系不大。但在川西牧区经常咬伤牲畜,对畜牧业有一定危害。
经济用途
菜花原矛头蝮栖息于海拔较高的山区或高原,该处人烟稀少,故对人的 益害关系不大。但在川西牧区经常咬伤牲畜,对畜牧业有一定危害。
分类讨论
种下分类 Mell(929)将Vogt(1922)依云南Chao与 Hsiaotsun 间(二地均在
洱海东南端)标本描述的Lachesis melli修订为jerdonii的亚种,其特征是腹鳞与尾下鳞
数均较低(分别为160—169与54—56),分布于云南;他又将Günther(1889)依湖北
宜昌标本描述的Trimeresurus xanthomelas已被作为jerdonii的异名恢复为jerdonii的
一个亚种,其特征是腹鳞与尾下鳞数较高(分别为180—187与55—67),分布于湖北与四川。Pope(1935)认为各地标本的腹鳞与尾下鳞数变化幅度难以作出地理亚种的划分,如进一步的资料证实Mell的划分可靠,他预料四川西南与云南北部应为melli亚种,四川中部与东部及湖北应为xanthomela:亚种。同年,Bourret(1935)依据越南北部沙巴(Chapa)标本腹鳞189—192(平均191),尾下鳞65—72(平均69)描述为南方亚种T.j. meridionaliso次年,在他的《印度支那蛇类志》(1936)中列出3个亚种:指名亚种jerdonii (melli的鳞数实际在指名亚种范围内),xanthomelas, meridionaliso K. Klemmer(1963)将南方一亚种重新命名为bourreti,在其《世界毒蛇名录》一文中所列本种3亚种及其分布如下:
指名亚种T. j. jerdondii Gunther, 1875
印度阿萨姆,缅甸北部,中国西藏东南部及云南。
越北亚种T. j. bourreti Klemmer,1963
越南北部。
川鄂亚种T. j.xanthomelas Gunther,1889
四川及湖北。
K. R. G. Welch(1988)亦列出上述3亚种,采用Protobothrops为属称。
近数十年来,陆续在我国山西、河南、甘肃、贵州、陕西、广西等省及自治区报道
有菜花原矛头蝮的分布,标本数量也积累较多。但按腹鳞与尾下鳞数的多少划分地理亚
种,仍有待进一步积累资料。
洱海东南端)标本描述的Lachesis melli修订为jerdonii的亚种,其特征是腹鳞与尾下鳞
数均较低(分别为160—169与54—56),分布于云南;他又将Günther(1889)依湖北
宜昌标本描述的Trimeresurus xanthomelas已被作为jerdonii的异名恢复为jerdonii的
一个亚种,其特征是腹鳞与尾下鳞数较高(分别为180—187与55—67),分布于湖北与四川。Pope(1935)认为各地标本的腹鳞与尾下鳞数变化幅度难以作出地理亚种的划分,如进一步的资料证实Mell的划分可靠,他预料四川西南与云南北部应为melli亚种,四川中部与东部及湖北应为xanthomela:亚种。同年,Bourret(1935)依据越南北部沙巴(Chapa)标本腹鳞189—192(平均191),尾下鳞65—72(平均69)描述为南方亚种T.j. meridionaliso次年,在他的《印度支那蛇类志》(1936)中列出3个亚种:指名亚种jerdonii (melli的鳞数实际在指名亚种范围内),xanthomelas, meridionaliso K. Klemmer(1963)将南方一亚种重新命名为bourreti,在其《世界毒蛇名录》一文中所列本种3亚种及其分布如下:
指名亚种T. j. jerdondii Gunther, 1875
印度阿萨姆,缅甸北部,中国西藏东南部及云南。
越北亚种T. j. bourreti Klemmer,1963
越南北部。
川鄂亚种T. j.xanthomelas Gunther,1889
四川及湖北。
K. R. G. Welch(1988)亦列出上述3亚种,采用Protobothrops为属称。
近数十年来,陆续在我国山西、河南、甘肃、贵州、陕西、广西等省及自治区报道
有菜花原矛头蝮的分布,标本数量也积累较多。但按腹鳞与尾下鳞数的多少划分地理亚
种,仍有待进一步积累资料。